转摘:上医治世,中医治心,下医治病
《上医中医下医全医》
https://wmq088.blogchina.com/archive/202203_1.html
《上医中医下医全医》的发布,是在为第五生命医教大学的创立,是奠定在基于历史上,大众所认同的“上医治世”学说的基础上。
那么什么又是全医呢?全是指健全,医的根,医的理就是理智,理智同样是健全。是谁在行使全医?是万万千千个帝经堂在行使全医。
那么什么又健全呢?
理智
理智是做人的约规。
提高人的理智
提高人的理智,是致人于圣的唯一正确良法。
信仰
信仰是理智的神。
精神
精神是理智的主。
文化对法制是很敏感的,法制的健全不健全,都可以从文化中体现出来。
健信
健全信仰是致理智于致圣的必经之路。
健全
健康是全面的体现,任何事物,观念,思想、礼仪,性格,信仰等,都以全面为准则,是合其自然规律的砝码。
满意
满意是指完善而言的,一切达到完善的事物都是使人满意的。
天地人合
天地人合是健全的思想,观念,理智与道德。
上医中医下医
最上乘的医道是让世间万物保持和谐,天明地清万物各得其所;其次的医道是能让人保持善心、不妄为的思想和学说;普通的医道就是给人治病疗疾。
第五生命医教大学:人天合一帝经堂网,铺撒全医。第一卷:第五生命医教大学。上医治世:上医的医道是让世间万物保持和谐,天明地清万物各得其所;中医的医道是能让人保持善心、不妄为的思想和学说;下医的医道是医治身体病。第五生命医教大学是在根据《天地人合研究计划书》,为建立天地人合康复医院与建立天地人合药物研究所,提供理论依据。帝经堂是《生命医教》的万千个门诊部。
医生的三重境界:第一重叫治病救人,医好患者身体上的疾病;第二重叫人文关怀,不仅医好患者的病,还有悲天悯人之心,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;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,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。
仁心仁术,是指心地仁慈,医术高明。出自: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有仁心仁闻,而民不被其泽,不可法于后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。”
是万万千千个帝经堂在行使全医
人民日报:病人越治越多,说明医学已入误区——医学误区的根源
是偏执于“物”,治“身”不治“心”,全医是身心统治。
《大医精诚》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第一卷,乃是中医学典籍中,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,为习医者所必读。《大医精诚》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:第一是精,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,认为医道是“至精至微之事”,习医之人必须“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”。第二是诚,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,以“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”感同身受的心,策发“大慈恻隐之心”,进而发愿立誓“普救含灵之苦”,且不得“自逞俊快,邀射名誉”、“恃己所长,经略财物”。
我心中的“大医”是这个样子的: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,又有一项非常精深的专长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图钉型”医学人才吧!王国维老先生把治学的境界分为3种:一是“昨夜西风雕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;二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;三是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。有人借此将学医的境界也分为了3个阶段:一是医术,即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;二是仁心,即对人文的关心和尊重;三是最高境界了,“大医”有时会是病人生命的支撑。
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,一定要安定神志,无欲念,无希求,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,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。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,不管他的贵贱贫富,老幼美丑,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,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,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,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,一律同样看待,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,也不能瞻前顾后,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,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。看到病人的烦恼,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,内心悲痛,不避忌艰险、昼夜、寒暑、饥渴、疲劳,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,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,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。与此相反的话,就是人民的大害。
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,应能使思想纯净,知我内省,目不旁视,气度宽宏,堂堂正正,不卑不亢。诊察疾病,专心致志,详细了解病状脉候,一丝一毫不得有误。处方用针,不能有差错。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,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,并应当周详仔细,深入思考,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,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,动作快捷,猎取名誉,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!
做医生的准则,应该是慎于言辞,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,不大声喧哗,谈说别人的短处,炫耀自己的名声,诽谤攻击其他医生,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。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,就昂头仰面,而有自我赞许的样子,认为自己天下无双,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。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,应能使思想纯净,知我内省,目不旁视,气度宽宏,堂堂正正,不卑不亢。诊察疾病,专心致志,详细了解病状脉候,一丝一毫不得有误。处方用针,不能有差错。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,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,并应当周详仔细,深入思考,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,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,动作快捷,猎取名誉,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!
仁心仁术、 孙思邈《大医精诚》,被誉为是“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”。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,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,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。直到现在,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,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。每个医生都秉承“大医精诚之心”,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。
上医治国,中医治人,下医治病
扁鹊有2个哥哥,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,大哥是最神的,为什么?没有病的时候,就开始给你吃药了,别人都骂是疯子,没病吃什么药啊,但他被君王请走了。二哥是专治人的,人有什么不舒服,他会帮你调理。只有扁鹊是最笨的,但扁鹊的名声比他们俩大,因为人要死了,扁鹊拿药一治,这个出名快嘛。
中国以前的中医 是治未病,病没有发生以前,就给你预防了。中国每一次有病灾的时候,都是中医的药方起到关键作用。西医,比如最近的一百年,它没有起到关键作用。不管是霍乱,还是其它疾病,都是中医的作用,除非你是业障没有办法了。只要这个人生命力很强,而且业障没那么大,基本上都能好的。上医治国,中医治人,下医治病。下等的医生用草药;中等的医生用心与心的交流,像心理大夫;上等的医生是预防为本,用心神,他用心神来交流的时候,他不讲话的,像佛家,这个提到修行了,怎么修禅了,用神?并不是说用药、用针灸就叫神,不是的!用眼睛。我们的神在哪里透露呀?两个眼睛,窗口嘛。修行的人,肾气很足,他外泄于哪里哪?眼睛!说眉目传情,用眼睛,不是用鼻子吧,也不能说用耳朵吧。眼睛能代表我们的心灵,仇恨的眼光是什么样子的,温柔的眼光是什么样子的,情人的眼光是什么样子的,情人的眼睛是勾魂的,情人眼里出西施,为什么?它勾魂嘛。它把你的魂勾来了。魂在我们的身体里哪个部位藏着哪?在肝上!肝藏魂,三魂七魄嘛,肾属于水,肝属木,肝藏魂,肝反应到目,反应到眼睛上,眼睛水灵,勾魂,能把别人的魂勾来,能让人家三天都睡不着觉。
上医治神,中医治人,下医治病
前几天去常州小住两天,与逢春老师聊天,观逢春老师治病,遂生感想: 上医治神。
见病治病,治标不治本,此为下医。
见病能从人的整体考虑,还考虑到天时、地理、环境,不但能治好病,还能把人体整体调理好,就可以成为中医了。
上医治神,神是什么?就是 信仰、观念、心态等形而上的东西。很多病,很多重病,之所以患,患了还难治,治好了还再犯,就是这方面出了问题。
长期陷入各种烦恼之中,比如怨恨、嫉妒、焦虑、紧张、恐惧、忧虑、担心、患得患失、总是不知足、家庭不和睦、单位关系紧张、只会抱怨不懂感恩、只愿占便宜一点亏不吃、凡事都是别人的错不知反省自己等等,就会生各种病。还有不良生活习惯,比如纵欲、熬夜、赌博、暴饮暴食、纵情享乐等,也会令人生各种病。
引导病人反省自己,放平心态,改变观念,建立信仰,这就是治神。一旦病人从心里理解、信服进而接受了以后,还没等到吃药,感觉病已经好了一半了,再吃点对证的中药,很快病就好了。
民国时东北出了一个王善人,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,会给人讲病。现在东北又出了一个刘善人,也会给人讲病。 很多病,很多很重的病,都能讲好,这就是治神。
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
魏文王问名医扁鹊:“你家兄弟三人,都精于医术,到底哪一位最好呢?”
扁鹊答:“长兄最佳,中兄次之,我最差。”
文王再问:“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?”
扁鹊答:“长兄善治未病之病,于病情发作之前,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,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,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;中兄善治欲病之病,于病情初起时,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,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;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,于病情严重之时,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、用药教药,都以为我医术高明,因此名气响遍全国。”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战国时期,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,但上述史载的扁鹊实为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左右(战国时代)的齐国名医,本名秦越人,被后人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。由此可以看出,中国的“上医”和“中医”的思想,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产生。
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:“上医治未病之病,谓之养生;中医治欲病之病,谓之保健;下医治已病之病,谓之医疗。”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,“上医”属于养生学,“中医”属于保健学,或都叫预防医学,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。